10月15日,汉语国际教育 《中华才艺综合》课程,特邀九江美术馆书法家、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曹端阳老师,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带来一场题为“书法的形态”的专题课堂。曹端阳老师从文字形态,法书形态,文化形态三个维度分析书法的艺术内涵,并结合历史文献与名家作品,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文化温度的书法文化盛宴。

曹端阳以东汉杨雄“书,心画也”与蔡邕“书者,散也”的理论开篇,强调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精神性与哲学性。

文字形态:溯源千年,探寻文化演变之迹
在“文字形态”部分,他结合丰富的史料与文物图片,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讲起,解读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的刻写特点,介绍了西周“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的散氏盘、记载“中国”一词最早出处的何尊等金文瑰宝,还提及了战国帛书、秦代“苏解为”陶盖文、汉隶名碑《礼器碑》等不同时期的文字载体与书法风格,揭示了文字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密码,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汉字从远古到秦汉时期的演变轨迹。
法书形态:鉴赏百家,领略法书艺术之韵
谈及“法书形态”,曹端阳以王羲之、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家作品为例,解读摹本、刻本、题跋、手札等不同书法载体的艺术特点与艺术风格,他特别提到《兰亭序》《平复帖》等经典作品如何通过笔墨传递作者的情感与品格,并指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的技法与心性修养的统一性。让同学们领悟到法书的艺术精湛技艺与人文内涵。
文化形态:意蕴万千,深植传统文化之根
在“文化形态”方面,曹端阳从李世民推崇二王传统、《淳化阁帖》的编纂,到文人题跋、金石集古、佛经写本等多元文化场景,阐释了书法与政治、宗教、文人生活的深度交融。他引用刘熙载“书,如也”的观点,强调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才学、志趣与人格的体现。

课堂尾声,曹端阳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名句作结,鼓励同学们在书法研习中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笔墨间感悟人生境界。整各课堂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学生纷纷表示对书法的历史脉络与审美维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此次课堂是文学院校企合作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名家引领,深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推动书法艺术的校园传播与创新传承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