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简介 | 党团建设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精品课程 | 科学研究 | 师资力量 | 学生管理 | 华文教育 | 校友风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师范认证>>正文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4-03-26 10:20  


开课学院: 文学院                                     制作人:杨秀兰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非中文诸专业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开课年级

非中文诸专业本科生

课程性质

综合教育课程

课程总学时

48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中文诸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教育类选修课也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高校本科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复杂思想和高级精神的汉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辅助各专业培养有人文关怀、视野开阔、守正创新的合格本科毕业生。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望海潮》中的胜景与盛世

 2.对应章节第七章 审美·意趣

3.课程讲次第二节 《望海潮》

三、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案例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感知

这首词描写了哪个城市?杭州钱塘

这首词为什么会引起金朝皇帝来攻打南宋呢?

     钱塘的繁华和美

(二)再读分析课文内容

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物质富有)

珠宝玉石琳琅满目遍陈于市,家家户户都穿着绫罗锦缎,争着享受奢华的生活。可见其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这怎能不激起完颜亮的野心呢?大家还记得意大利那个旅行家马波罗吗?他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里写他来到世界东方,看到中国遍地都是黄金,引起文艺复兴早起的探险家和资本家对东方的垂涎与探险。丰富优厚的物质最能引起征服者强烈的欲望。

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地理历史)

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周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是吴越长期争夺的地方,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所以也有可能是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城市景观)

垂柳含烟,彩桥如画,人烟阜盛,家家户户千门万户门帘在风中轻摆,怡然安详。这是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这个城市太美了。

4、云树绕堤纱,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钱塘壮丽)

这里的天堑是指钱塘江。所以这一句话写钱塘壮丽的盛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这位同学注意到了这句自然景物描写中的动词,字,写出江堤蜿蜒迤逦。字又写出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声势浩大的钱墉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钱塘江就是杭州的著名景点啊,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5、重湖……十里荷花(湖山之美)

一个河流经过一座城市就让一座城市有了灵气。西湖就好比杭州这个城市的眼睛。重湖叠巘清嘉就是在写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这里作者选用的这些意象都很典型。白居易曾经这里担任杭州刺史。后来回到洛阳之后隐居在我们龙门石窟的香山,可是依然对杭州的桂子和钱塘春潮念念不忘啊。他十分怀念江南,写了几首忆江南,其中有一首诗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杨万里描写六月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怎能不让人对西湖的十里荷花心生向往呢。

后人写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人们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我认为那也只能算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错就错在他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6、“羌管……莲娃。”(安居乐业)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这里的人们生活悠然快乐。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

7、“千骑拥高牙……烟霞” (与民同乐)

高牙是指高高的牙旗,是地方官出游时的依仗队。这写的是地方官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你说完颜亮羡慕不羡慕他? 完颜亮肯定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很多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杭州的百姓安居乐业,地方官居也能够与民同乐。这就是和谐社会啊,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都追求的大治年景啊。完颜亮能不羡慕吗?

以上我们分析了我们推测的原因,可是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以这首词来谒见当时杭州的转运使,所以词的目的是夸耀杭州,夸耀地方长官的政绩,以此来得到提拨。所以作者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手法总结:

本文词的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作者以什么手法来夸耀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呢?

明确:铺叙。与以往婉约的风格不同,这首词浓墨重彩,从方方面面来夸耀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五、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 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 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 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    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    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          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第一步: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 天堑 (qiàn)  珠玑(jī)   

罗绮(qǐ)   重(chóng )湖叠巘(yǎn) 

羌管 (qiāng ) 钓叟(sǒu ) 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巘,山峰。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4.学生齐读,老师点拨

注意节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

5.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作者笔下的杭州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情感怎样?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等。

作者面对繁华的杭州,看到美丽的景色后深感欣慰,言语间充满了赞美和愉悦之情。

第二步:二轮诵读,因景明情

【上片解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和“繁华”。这四个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自古杭州皆繁华,那么作者在上片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 ——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 ——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2.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在上半阕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明确: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思考:为什么是“烟柳”?

明确: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烟”字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而且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繁华、政治是否清明、人民生活是否安定,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少,杭州有万千人家,侧面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  

小结:这三句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画面。

3.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健雄浑有所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但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请用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一望无际。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壕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故描写钱塘江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小结: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亚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胜。作者紧扣“东南形胜”,选择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写出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4.赏析:“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这里的人民到底有多富庶呢?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两个意象——珠玑(珠玉宝石)和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柳永只抓住了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 

小结: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齐读上片。

【下片解读】

1.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风貌的呢?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明确:①“重湖”三句:写西湖与众不同的美景,让人看了如痴如醉;②“羌管”三句:谢了生活在西湖边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一派祥和温馨;③“千骑”三句:写不仅普通百姓是如此快乐,高官们也很受拥抱这样的生活;④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有如此一人间仙境。

2.赏析西湖湖山之美

西湖湖山之美作者用了两个字进行概括——清嘉(清秀、秀丽的样子),西湖的“清嘉”首先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所以说“清嘉”。

接着写山上的桂子和水中的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请同学分析。

明确:①“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中荷花; ②“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③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最动人心脾、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写湖山之美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两种花呢? 

明确: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白居易《忆江南》中可知赏桂、观潮历来为杭州之胜景美事。

关于桂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夏天可以观荷,秋天可以赏桂,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小结: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闭目微嗅,桂香淡雅,沁人心脾;抬眼望去,荷花满湖,亭亭玉立烟,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呢?

3.赏析百姓生活的愉快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愉快的样子。你能联想到什么? 

明确: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4.赏析官员游乐的场景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官员是在乐什么?

明确: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小结: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这三句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无一字写乐却处处欢乐。

5.解析写作目的

词作中有一句话与描写景物无关,但却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关,请找出来。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明确: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明确:“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①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②拜谒孙何,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③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

 

第三步:三轮诵读,概括总结

1.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请大家总结出来。

明确: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2.本词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点染和铺陈的手法。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示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游子思乡之情的伤悲。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找出词中那些地方用了点染的方法,那些地方用了铺陈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用点的方法;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用了染的方法,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六、教学反思

《望海潮》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柳永所写的一首描绘都市繁华生活的豪放之词,其中钱塘的壮美,西湖的秀美,都市的华美,生活的甜美令人深为赞叹和向往。虽是投赠之作,但不掩彼时应考学子柳永卓绝横溢的才华,兼济天下的胸怀。教完本课,细作梳理,化为以下三点体悟

第一, 教什么,是备一堂好课的关键。

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多遍,教什么最终定为“赏都市之美,赏语言之美,赏情思之美”。在诗歌史上,写都市的名篇不多,而这首词极力渲染杭州之美,虽有夸张之虞,但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繁荣的景象,虽谈不上有多大史学价值,但作为一窥北宋都市风貌的窗口,定是不错的了。而正因内容决定形式,气势的恢弘﹑豪放的词风便鲜明地迥异于这个婉约派词人的其它词作了。诗词讲究炼字,而《望海潮》中的名言佳句,无疑应作为炼字的典范来赏析。而一个进京赶考,想着出仕为官﹑造福天下的青年柳永,在字里行间所怀的叹慕进取之情思,喷薄而出,焉能不顾?解决了教什么的关键问题之后,我想,接下来一定应是好好备学生了。

第二,备学生,是备一堂好课的基础

如果仅仅是把课堂建立在教材之上,那么,给学生的感受有可能就是镜中花﹑空中阁,或者是一晃而过的豪华跑车。课堂只会显得死气沉沉,而课后学生只会满头雾水,一脸怅惘。如何避免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的状况?我认为,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始终做到心中装有学生。如在备《望海潮》之时,要了解学生对宋词流派﹑格律等特点有多少认识,以及具备怎样的诗词鉴赏能力水平,要揣摩学生的课堂生成状态,要力争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快慢转承顺畅自然,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既有困惑产生的忧虑,又有困惑得以解决的满意,更有能力提升的喜悦。这样,课堂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也有收获了,教学目标自然水到而渠成了。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