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九江学院“文小青”乡村振兴服务队走进新疆阿图什市人民路社区,以“文化互动+语言交流”的形式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诗词赏析、非遗体验等特色环节,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为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
活动中,团队成员以普通话为沟通纽带,将九江文化地标与新疆特色风情有机串联。通过精心筹备的视觉资料与生动的诗词讲解,引领社区儿童领略九江的文化世界。从浔阳江畔的文人题咏到庐山田园的哲思妙悟,志愿者们使用标准普通话逐句深入解读其中的情感与意境,引导孩子们在韵律中感受中华文字之美,使他们对九江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在非遗体验环节,团队以九江瑞昌竹编技艺为例,用标准普通话详细阐述“挑一压一”的编织技巧及其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使孩子们认识到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活态展现。为确保操作安全,活动创新采用纸材替代竹材,并融入诗词元素,指导孩子们在纸编作品上书写所学诗词并轻声吟诵。当诗词的文学美与非遗的工艺美通过通用语言交织,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也让“各民族文化同源共生”的理念在实践中得以生动体现。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深有感触。负责非遗教学的张蓓表示:“当孩子们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说出‘庐山真美’,并由此联想到新疆,兴奋地拉着我描述新疆的壮美时,我突然明白,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让心贴得更近的纽带。看着他们在纸编上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一边念一边问‘江南的山真的像诗里写的这样吗’,我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共鸣能够跨越山海,而普通话就是最好的‘翻译官’。”


此次活动作为九江学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生动实践,不仅让新疆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以语言为桥、文化为媒,拉近两地心灵距离。未来,“文小青”将持续探索多元文化互动模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使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凝聚共识、同心同行,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化智慧与力量,让祖国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