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随着时光流逝,抗战亲历者日益稀少,抢救性记录与传承这段民族记忆显得尤为紧迫。由九江市史志办公室指导,文学院陈建华、黄林燕、仲玫三位教师组织师生团队,深入九江各县区,系统性访谈李兴胜、吕绍先、孙友晓等多位90至10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以专业智慧守护抗战记忆,以实际行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学术严谨打捞“带着体温的历史”
“口述史不是简单的‘听故事’,而是对历史的科学重建。”项目主要成员黄林燕博士如是说。该团队融合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多学科力量,构建了一套严谨的采集与整理流程。访谈前,为每位老兵建立个人历史档案,精准还原其所属部队的作战序列与历史背景;访谈中,对方言、特定历史表述进行专业注释;访谈后,采访内容的整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团队要将录音内容逐字转录,再结合地方志、档案文献进行交叉核实与校正——这是确保口述史料真实性与可信度的关键环节。最终通过对文本的细致润色,使每一篇老兵传记既真实可信,又具备可读性与历史价值。

让沉默英雄“开口讲述烽火岁月”
“爷爷,您还记得第一次上战场时的情形吗?”在访谈现场,团队成员仲玫博士坐在101岁的李兴胜老兵身旁,轻声引导。面对高龄老人记忆碎片化、情绪易波动等挑战,团队创新运用“情境唤醒+情感陪伴”访谈法,通过旧照片、勋章等信物激活深层记忆,并以渐进方式从日常生活切入,逐步引导至抗战经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访谈,促成了“00后”青年与“90后”老兵之间的跨时代对话。这种代际交流不仅让历史讲述更加鲜活,也让年轻学子在倾听中接受了一场无声的精神洗礼。

从史料抢救到精神传承的“活态实践”
“从事抗战口述史采集这项工作,既是为国家保存红色记忆,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淬炼。”团队负责人陈建华副教授感慨道。通过深入访谈,团队挖掘出大量珍贵历史细节:李兴胜回忆的“与日寇惊心动魄的白刃格斗,在日伪军伏击的险境中顽强反击直至胜利”、孙友晓坚守的“地下联络点生死考验”、吕绍先讲述的“解放上海时露宿街头的严守军纪”……这些一手资料不仅填补了地方史志的空白,也为抗战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九江史志办相关负责人高度认可文学院团队的工作,认为其展现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与人文关怀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目前,抢救性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形成的【抗战老兵口述史】系列文章及视频,先后在“九江发布”、“九江史志”、“江西史志”等省市级官方公众号、视频号发表,被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转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参与师生一致认为,这项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史料存证,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是高校服务地方、传承红色基因的典范之举,彰显了九江学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社会责任。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对口述史料的挖掘与研究,推动红色记忆进课堂、进教材,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让抗战精神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