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邓星明教授在《创作评谭》2022年第2期发表《根植于中国乡土诗学的电影剧作家——王一民编剧艺术漫谈》一文,讲述了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电影剧作家王一民的编剧艺术。
王一民1938年出生于江西九江湖口县,一个临近鄱阳湖的普通家庭。他1957年毕业于九江师范,当过几年小学老师。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酷爱诗歌,26岁出版诗集《鄱湖渔歌》(1964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他先后调到《红花》月刊社当编辑,九江采茶剧团任编剧,九江地区创作室任创作员。“文革”期间,他下放武宁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自1980年至1984年,王一民一口气创作了4部电影文学剧本:《乡情》(1980),《乡音》(1982),《乡思》(1983)及《家庭琐事录》(1984)等。他前后创作的电视剧有:《魂
牵柳桥镇》(10集),《云梦庐山》(20集,与 人合作),《县委书记》(16集,与人合作),《背水一战》(4集),《生活不是谜语》(2集),《来历不明的姑娘》,《聊斋故事》(10集),《三言二拍故事》(4集),《桂林故事》(4集),等等。
王一民的作品取材农村,体现作者的乡土情结;故事性强,擅长挖掘戏剧冲突;情有独钟,女性形象熠熠生辉;注重细节,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诗人素养,融进电影创作始终。
邓星明教授认为王一民的成功主要有三点:其一,深厚的生活基础。他长期扎根底层社会,特别是农村,他用一个艺术家的心灵去感知客观社会,去感知农民所思所想,然后用艺术手法把他感知的体验编织成一个个生动故事。
其二,扎实的艺术功底。前面说过,他有写诗的经历,又有写戏的经历,为他转行从事电影编剧积累了坚实的写作基础。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一接触电影创作,便得心应手,硕果累累。
其三,勤奋的工作态度。他说过,一个剧本的诞生,就像女人生孩子,没有十月怀胎是不行的。他还说:我每个剧本起码要改五六稿,才敢拿出去,否则,对不起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