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简介 | 党团建设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精品课程 | 科学研究 | 师资力量 | 学生管理 | 华文教育 | 校友风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课程思政案例库>>正文
《论语精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4-03-26 16:40  


开课学院: 文学院                                     制作人:唐北华

课程名称

论语精读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类型

专业先修课

开课年级

大二本科生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总学时

32

 

一、课程简介

<论语>精读》是以《论语》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历代阐释文献,对《论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讨论学习。课程的思政目标是通过精读《论语》语句的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认同、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知识目标在于掌握《论语》的“微言大义”,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发掘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在能力目标上掌握《论语》的文化内涵,传承《论语》的传统优秀文化。同时素养目标通过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整理归纳、研究思辨等综合能力。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学而时习之“以何者为学

 2.对应章节《论语》第一篇“学而”,精读第一句

3.课程讲次1课时

三、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论语》第一篇“学而”

  2、理解“学而”篇中每一句的大致含义。

  3、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凡例”内容

  能力目标:

1、查询相关文献,整理和归纳主要观点。

2、依据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针对“学而时习之”有关文献,提出问题。

  情感目标:

让学生《论语》句子的“微言大义”。

四、案例主要内容

(一)学生整体朗读第一篇“学而”

纠正学生的字音。

解决学生在字义理解上的问题。

(二)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凡例”内容

考异、音读、考证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论语》句子的校勘、字音读法、句读以及人名、地名、器物等考证的知识。

集解、唐以前古注、集注、别解、余论、发明等内容分别是历史各时代有代表的学者的注释。

按语,是作者针对集解、集注、别解诸说不同者,进行辨析,做到有所弃取。

(三)学生阅读《论语集释》中关于“学而时习之”的阐释。整理并归纳问题的探讨。

明确:学生提到的有关“时”、“习”、“说”等问题的阐释,历代的文献都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有关“悦”、“乐”的原因,可从对“学”的领会入手。

(四)提出问题,开启精读讲解

     “学而时习之”以何者为学

五、案例教学设计

)问题的提出

《焦氏笔乘》:李彦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同舍赵孝孙仲脩,伊川先生高弟赵彦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脩中选,而某被黜。仲脩勉之曰:‘公盛年一跌何伤,姑归读书可也。’某意不怿。赵曰:‘公颇读论语否?’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脩笑曰:‘公即知读此,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者为学?’某茫然不知所对。仲脩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絺章绘句(雕琢文辞,修饰章句),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辍。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

以何者为学,在新时代可重新进行思考。

(二)整理并归纳汉魏南北朝时期对“学”的阐释

汉魏南北朝在阐释“学”时更多的是强调“术”。将学的内容演绎为外在、公共、法则的东西。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故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白虎通》是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的产物,不仅是儒家经典,更是汉朝实现国家治理、建立典章制度的政典与经典,其解释代表了东汉官方与学者们的共识,是士大夫与帝王在合作过程中成型的文化共识与政治盟约。所以,《白虎通》是站在国家教化以及国家行政治理的角度讨论“学”的内涵。

王肃曰:“时习,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何晏、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诵习就是对经学文献的诵习,学习知识而能时常诵习。学无废业,强调的是功利性。因为不废业,所以悦怿。

邢昺《论语注疏》“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邢昺:《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强调的是学的效果,“篇简之文,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

(三)整理并归纳两宋期间对“学”的阐释

宋代二程、朱熹等强调学的主体,为己。在主体的学中,又强调外在的“效”,效圣人之道。

程颢“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习’如禽之习飞。”(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5页)强调学习的主体“我”,并且强调主体践行,将“习”解释为像鸟一样反复练习。

朱熹《论语集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朱子文集》(答张敬夫)“夫学也者,以字义言之,则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谓也。以事理言之,则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谓之学。虽稼圃射御之微,亦曰学,配其事而名之也。而此独专之,则所谓学者,果何学也?盖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

朱熹对“学”的理解,既强调了“效”,又突出“觉”。“效”强调后天的外铄功夫。这种理解突出了主体性,但突出主体的被动,没有突出主体的主动性。

毛奇龄四书改错:学有虚字,有实字。如学礼、学诗、学射、御,此虚字也。若志于学、可与共学、念终始典于学,则实字矣。此开卷一学字,自实有所指而言。乃注作‘效’字,则训实作虚,既夫诂字之法,且效是何物,可以时习?又且从来字学并无此训,即有时通‘效’作‘傚’,亦是虚字。善可效,恶亦可效。左传‘尤人而效之’,万一效人尤,而亦习之乎?错矣!学者,道术之总名。

因其突出“效”,所以在认知上,提出知先于行。在朱熹提出的为学之序中,践行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先后顺序。在方法上提出“格物致知”。学是致知力行的过程。

吕留良《四书讲义》“朱子谓所包甚广,兼学、问、思、辨、行五者……何尝专指读书讲义耶?”(吕留良:《四书讲义》,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78页)

(四)整理并归纳明清时期对“学”的阐释

王阳明“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学,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传习录》卷一《答子仁问》)

王夫之《王氏笺解》“但此讲讲习讨论,所以明善而为笃行之资,非如俗下作时文记诵辞章悦耳。”一方面强调对学习主体的个体要求,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将世俗者的学习进行了排斥。

程树德按:“学”字系名辞,集注解作动辞,毛氏讥之是也。惟其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观于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门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孔子独称颜渊,且以不迁怒、不贰过为好学,其证一也。孔子又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其答子张学干禄,则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是可知孔子以言行寡尤悔为学,其证二也。大学之道,“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证三也。

(五)着眼于新时代,探索“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讨论在“子曰”的语境中,新时代“以何者为学”的问题,试图发掘“学”新时代内涵,探索创造性转化。

1)“学”的新时代探讨必须立足于“子曰”的语境。显示其语境下所包含的内容,发掘人类存在模式下的“微言大义”。

“亦”显示出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讨论。讨论的话题,一为“君子”,二为“乐”。“君子”强调的是谋道不谋食,有志于学。“说”、“乐”强调出学习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由此推出“学”在此强调主体的行为认知。

(2)如今的文化早已多元,人生视野的时空早已拓宽。

就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存在形式而言。学,是一种生命自觉的学。

就社会文明进步,科技进步而言。学,是一种行动,更加强调知识本身。

“子曰”的语境出发。若强调知识的学,那么,学而的三句话之间的失去联系。“学而时习之”的学,就现代而言,是一种生命自觉的学。生命自觉的学,若专注于知识性,则易陷入言语的遮蔽。

(六)以生命自觉的“学”为基础,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对于个人德性之圆成而言,个人必须保持对他人、时代的开放性,于“成己”与“成物”之间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汲取既有文明成果及与社会、时代之切磋琢磨之中成就自我,又通过个体之创造性以“弘道”即发展、反哺文明。

人不知而不愠

邢昺:“其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第3页)

六、案例教学设计

(一)本课程的教学步骤有七点:课前积累、学生朗读、学生展示、学生问疑、点评引导、学生作业、成果讲授

(二)教学考核与评价

1、学生的PPT讲解。课前有准备,课堂有讨论,课后有修改。修改后形成论文作为期中考试成绩。

评价:点评学生的语言表达、整理归纳、研究思辨的综合能力。

2、学生的积累,做读书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线上批改。

评价:积累《论语》相关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文化自信。

3、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作为平时成绩。

评价: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

4、期末考试。依据教学大纲,综合考评。

(三)成果价值

1、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有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2、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3、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思考,促进了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

4、通过讨论分析整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整理材料、思辨反思等能力。

5、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七、教学反思

(一)通过课堂教学,总结学情

1、同学们对《论语》的理解基本停留下中小学所学的知识层面上。

2、大学生对文献的查阅、整理、分析、归纳能力有待加强。

3、应试教育下,学生知识固化,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寻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推动《论语》的现代性转化有一定难度。

(二)坚持取法乎上,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