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简介 | 党团建设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精品课程 | 科学研究 | 师资力量 | 学生管理 | 华文教育 | 校友风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课程思政案例库>>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4-11-19 21:1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九江学院文学院 邹经)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程性质

专业课程

 

3

 

48

开课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本课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1949-至今的中国文学发展变迁历程,以当代重要作家、经典作品为例,勾勒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类在这七十余年间的嬗变历程,并讲授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绩及思想、艺术特点。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认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具体文学文本及文学事件的学术分析能力,对训练学生的文学及文学史研究素质有重要作用。

这门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文学、解读文学,并用鲜活丰富的实践来推动其发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运用宽广视野,采撷重要作家作品的精华,在广泛阅读和练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学术研究水平。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读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话剧作品《茶馆》,深入剖析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从而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增强历史自信。本课程将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文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话剧《茶馆》与中国近现代史

 

(二)教学目标

 

《茶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剧作,通过对茶馆中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晚清末年至民国末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该剧具有广泛的历史与社会思考意义,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真相、社会制度和人性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生动再现了旧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中通过对茶馆这一微观空间的细致描绘,展示了从清末到解放前夕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命运。通过研读这部作品,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巨变,深刻理解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本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深入剖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同时,本课程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 知识目标

通过研读《茶馆》,使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社会背景,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通过案例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通过对《茶馆》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4. 思政目标

通过《茶馆》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将作品中的历史教训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1. 教学设计

老舍《茶馆》的突出之处在于,在与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了一幅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

在案例教学中,我将结合《茶馆》的具体人物、剧情和文本,分析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茶馆》全剧共三幕,第一幕中通过描述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社会氛围,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闷和腐朽;第二幕则通过展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第三幕则描绘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幕戏分别刻划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茶馆》是旧时代的丧钟,是一曲带笑的葬歌,是作者对旧中国的严峻的鞭挞,也是对新中国热切的呼唤,从中我们可听到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首先,通过分析茶馆老板王利发这一角色,我可以看到旧社会商人的艰难处境和无奈选择。王利发勤劳能干,但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不得不面对生意萧条、家庭破碎的悲惨命运。这一角色的塑造,既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面,也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茶馆》第一幕中王利发有一段台词:“人多呀,我这儿都快成公共市场了!”这句台词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茶馆作为社会缩影所承载的复杂情感。

其次,作品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小人物形象,如常四爷、秦仲义等。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都有着各自的追求和梦想。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的梦想最终破灭,命运多舛。这些角色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茶馆》人物众生相

崔久峰

对时局不满的旧民主主义者

吴祥子、宋恩子

老牌特务,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他人钻营偷生

刘麻子、唐铁嘴

地痞无赖,一个拐卖人口,一个算命骗人

巡警、大兵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此外,我还将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如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等,来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曲折发展过程。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后,我将结合《茶馆》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 组织实施

1)课程思政案例导入

课程伊始,我将从课程内容讲授中的某个知识点出发,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出《茶馆》这部话剧作品。例如,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吗?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又是如何体现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茶馆》的背景和作者老舍的生平,指出这是一部反映旧中国社会变迁和民众生活的话剧。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案例教学产生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案例教学方法

a. 课堂讲授

我将详细讲解《茶馆》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通过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变迁,揭示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同时,我会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b. 查阅资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茶馆》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我会布置查阅资料的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和民众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c. 话剧片段演出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茶馆》的艺术魅力,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话剧片段的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和台词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路历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d. 小组讨论与分享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安排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查阅资料和演出体验,交流对《茶馆》和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考核评价方案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将采用以下考核评价方案:

a. 平时表现

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查阅资料的质量和数量等。

b. 话剧片段演出

根据学生的表演表现、角色理解、台词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c. 心得体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观看《茶馆》话剧的心得体会,内容应包括对剧中人物、剧情的理解,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思想、情感的影响等方面的阐述。我将根据心得体会的内容深度、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评分。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本次案例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将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茶馆》这部话剧作品,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和民众生活的艰辛,还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历史问题,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和话剧演出等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话剧片段演出的环节中,部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训练。此外,在考核评价方案中,对于平时表现的评分标准还需要更加明确和细化,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案例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现象和观念变化,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增强历史自信。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结合了思想、语言、行为,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将文学审美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