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简介 | 党团建设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精品课程 | 科学研究 | 师资力量 | 学生管理 | 华文教育 | 校友风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课程思政案例库>>正文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4-11-19 21:14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九江学院文学院 钟佳艺)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性质

专业课

 

1.5

 

32

开课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授课对象

本科二年级学生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一)《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特点分析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以案例驱动为核心,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海外不同国家汉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海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者的需求及特点,理解国际汉语教学的复杂性和挑战,掌握跨文化教学的关键要素,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工作中的多种任务。

本课程中的大量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涉及范围广,形式多样,综合性强,涵盖教学环节、教学与管理、汉字教学、语言要素教学、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技能教学、少儿与老年人汉语教学等不同模块,旨在通过各类具体情境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教学设计技能。

本课程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程内容放眼全球,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在世界各地的教学现状和趋势。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高质量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批判性分析。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语言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对课堂教学与管理技能的掌握,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感。课程强调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日记,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持续改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所面向的学生群体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也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经过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了初步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初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期。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其他国家和文化了解不足。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升教学技能,寻求对跨文化交际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教授汉语的策略。此外,他们正处于形成专业认同和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对于思政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愿意探索如何在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选择能真实反映汉语教学、文化交流、国际交往等方面的案例,采用丰富而活跃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供教学观摩和实践机会,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兴趣、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对国际交流的渴望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对专业的热爱,增强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技能,更重视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自信、国际视野、道德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广阔国际视野、高尚道德素养、敏锐批判性思维和扎实实践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本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

1. 文化自信:通过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汉语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汉语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案例和设计海外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提升学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国际视野: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课堂教学实例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在这些多元文化情境中可能存在的挑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海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拓宽国际视野。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社会和教育的角度审视问题,置身于不同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多维性和解决方案的灵活性,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道德素养:在案例分析和模拟教学等活动中穿插讨论教师职业道德、文化尊重和社会责任等主题,强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跨文化教学中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态度。

5. 实践能力:在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和观摩课堂实录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教学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的水平。

(四)《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蕴含思政元素分析

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的课程特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内涵主要体现在:

1. 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课程案例真实反映了汉语教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任教时的各种经历,通过讨论汉语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德,如尊重、、团结协作、诚信友善、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等,将这些美德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如何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脚踏实地、勇于挑战的奋斗精神。

2. 国际视野下的爱国情怀:课程案例体现了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恰当地表达爱国情怀,传递积极的中国形象,同时又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树立使命感和荣誉感,用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来理解汉语国际教育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中的作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海外汉语教学活动不仅强调汉语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的重要性,还注重在语言教学中融入如传统节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元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了解海外教学活动中的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建立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社会责任和品德修养: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中也承担着促进文化交流、参与当地社区服务、尊重当地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责任,通过对展示汉语教师在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的案例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同时,探讨耐心、公平公正、诚信、尊重等教师职业道德如何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学效果,强调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和作用,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

(五)《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具体措施

1. 精心选择案例内容和类型:本课程以案例驱动为核心,涉及教学环节、教学与管理、汉字教学、语言要素教学、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技能教学、少儿与老年人汉语教学七个模块。因此,案例的选择是体现课程思政元素的关键环节。除教材中的案例外,课程还从多种渠道挑选具有文化代表性、时代相关性的案例资源,坚持挑选能够展示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成就和汉语教学技巧、突显中华文化魅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案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确保案例内容涵盖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紧密关联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案例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案例类型方面,做到既介绍成功案例,又引入挑战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

2.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本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利用观看课堂实录、情景模拟等手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思考。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和跨课程知识迁移的能力。

3. 进行多维度评估与考核:在课程评估环节结合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全面的考核体系。

平时成绩(15%)

出勤

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业和小测

反思日记、案例分析报告、主题模块总结、案例资料收集与整理等

期中成绩(25%)

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

(随堂、小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堂对所给案例进行分析和汇报

案例分析报告(个人)

学生需提交一份案例分析报告,评估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成绩(60%)

期末闭卷考试

进行一次涵盖课程全部内容的闭卷考试,确保学生七个模块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思政教育实践报告

基于对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思考,学生提交一份实践报告,陈述他们在进行海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和尊重、展现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4. 信息化运用: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互动和便捷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体验和参与度,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除了运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创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演示外,还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学习通)发布课程资料、预习材料(如中国大学MOOC、云上中文等)、课后作业和讨论题,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利用互动平台参与课堂讨论和在线交流,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群)建立课程社区,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思想碰撞和学习共享,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分析文化教学中的现象和规律。此外,通过运用学习分析工具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利用在线问卷和反馈表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以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华夏传承,声播四海,共融世界——文化自信与心灵共鸣的文化教学之道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熟悉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符号”及其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 了解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

3. 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化教学中的“冲突”类型及成因

4. 掌握了解学生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的策略

5. 掌握如何寻找和利用“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资源和将其融入文化教学的方法

6. 理解并分析文化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能力目标

1. 能够设计和实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教学和活动方案,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2. 能够运用跨文化交际技巧,灵活处理教学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地进行汉语和文化教学

3.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价值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讲述中国发展成就和文化魅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自信地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

2. 能够认识到作为汉语教师在促进文化理解和尊重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教学中寻求与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共鸣,通过文化和情感的交流,建立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国际合作和交流的精神,促进国际友好关系的建立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诚信、尊重、合作等品德,讨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如何展现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为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优秀汉语教师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首先集中在实现本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上,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方法。这些是学生进行有效汉语教学的基础。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化差异,还要求他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文化教学中的冲突处理和“中国符号”的应用都需要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这些能力对学生来说较难掌握。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以及设计有效的评估方法对于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这些任务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尤其是在文化教学这一领域。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文化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2.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3.“中国符号”的应用

4.文化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1.文化冲突的理解和处理

2.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培养

3.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评估文化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2. 合作与互动,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共建。

3. 反思性学习,对学习过程和教学实践进行回顾,提升自我认知和教学能力。

4. 探究与发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跨文化理解,尊重和欣赏文化多样性。

(五)思政映射点

 

映射点

反思与启迪

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特性,以及汉语教师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时所展现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可以反思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积极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精神的传承意识。

时代精神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发展趋势,以及汉语教师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中的新时代使命。

学生可以探讨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成为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科学精神

汉语教学方法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思考如何运用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证研究来提升汉语教学的效果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人文素养

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的人文关怀,以及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人文素质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六)教学设计

 

(七)具体教学过程

课时: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共90分钟

课前

1. 提供关于文化教学的理论材料,包括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的概述。

2. 提前向学生分发两个有关国外课堂文化教学的案例:《李老师的春节课》、《中国龙》,让学生课前阅读,对即将讨论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学生选择一个“中国符号”,准备一个简短的介绍,包括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该符号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潜在应用。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5分钟)

介绍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主题和教学安排,请同学们准备好将要分享的“中国符号”,鼓励学生在稍后的分享中融入文化符号与个人经历的联系,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解释这些符号。

强调“中国符号”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学生分享

10分钟)

邀请学生上讲台分享他们选择的“中国符号”,简要介绍其历史和文化含义,通过师生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符号”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

案例分析

20分钟)

在学生分享完毕后,挑选一两个与即将分析的案例相关的“中国符号”进行高亮,引导学生将其与实际的跨文化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思考这些符号如何被应用和理解,引入案例。同时,教师给出两个案例《李老师的春节文化课》和《中国龙》的引导性问题,如“李老师在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春节时做了些什么?”“李老师遇到了哪些挑战?”“她是如何解决这些挑战的?”“当你面对这种情境时,还可以怎么做?” 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坐,教师派发讨论纸。小组内讨论案例,深入分析案例中的“中国符号”如何被应用,以及这些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文化差异、交际策略、冲突解决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课前准备的“中国符号”,探讨如何在类似情境中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通过分析案例中的文化冲突和交际策略,让学生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互动讨论

5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全班进行互动讨论,如文化差异对“中国符号”理解的影响。鼓励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总结

5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全班进行互动讨论,如文化差异对“中国符号”理解的影响。鼓励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提供反馈,强调案例分析中的关键发现,如中国符号”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策略,突显思政教育价值,如文化自信、价值观教育、民族认同感等。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和知识内容,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总结时强调“中国符号”在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国际交流的友好使者。

第二课时:应用能力提升——设计与实施文化教学活动

第二课时将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文化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模拟教学和同伴反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技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学习目标。

课程回顾

10分钟)

快速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学习点,包括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应对文化冲突的策略,特别是“中国符号”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关键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和策略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为把第一课时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做准备。

回顾第一课时的思政要点,提醒学生在设计课程和活动时考虑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解文化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时,强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小组设计

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包含文化元素的汉语课程或文化活动提案。要求设计中需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确保包含文化教学的关键要素。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着重体现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融入“中国符号”。

鼓励学生在设计课程和活动时,考虑如何通过“中国符号”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模拟教学

10分钟)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应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模拟教学活动,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学生角色,模拟海外课堂情境,处理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课堂管理问题。

在模拟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体现尊重和平等的价值观。

互动反馈与评估

5分钟)

组织全班进行简短的互动反馈,每组分享自己的课程设计亮点和模拟教学的体会。共同讨论如何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在反馈和评估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文化教学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课堂总结

5分钟)

总结本次课程的关键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反思,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改进计划,准备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在总结时,强调学生在设计和实施文化教学活动时应持有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分子。

课后

项目名称

任务内容

思政延续

反思性写作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反思性论文,总结他们在课程中学到的“中国符号”知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文化教学和交际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反思中考虑如何在未来的教育和生活中传播中华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扩展阅读

提供与“中国符号”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如相关书籍、学术论文、文化纪录片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九)教学效果及反思

1. 教学内容与目标反思:本次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中国符号”的分享和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课程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认为课程成功地结合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体验。

2. 教学方法与互动反思: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模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符号”的文化含义,还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交际技能。然而,在某些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未来需要设计更多激发所有学生参与的活动。

3. 思政教育融入反思:思政教育的融入是本次课程的一个重点。通过讨论“中国符号”的文化价值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在未来的教学中,可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思政教育融入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4. 学生反馈与评估反思:学生的反馈显示,他们对课程内容和活动普遍感到满意,认为课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然而,在评估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和思政教育成果。

5. 总结与改进方向:总体来说,本次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改进空间。在未来的教学中,可引入更多互动性和实践性强的活动,如客座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的融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我将重视学生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思政建设特色

1. 案例驱动:采用海外汉语课堂的真实教学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案例内容涉及面广,类型丰富多样,能够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文化融合: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和文化传播相结合,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3. 跨文化视角:在培养学生汉语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二)课程思政建设亮点

1.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批判性分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育人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汉语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践行思政元素。

(三)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点

1. 多维度评估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和思政素养。

2. 国际视野培养:在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过程中融入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

3. 情感教育: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不同模块的案例,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可供借鉴和共享的经验做法

1. 教学资源共享:创建和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师生共享包括教学视频、讨论材料、教学安排等在内的教学资源。

2. 案例库建设: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教学案例库,涵盖不同文化背景和教学情境,供师生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使用。

3. 建立反思机制: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教与学的反思,通过反思日记、案例分析报告、教学反思等形式促进教学相长。

4. 教师培训与发展:定期参加课程思政教育相关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