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九江学院文学院 郭凤花)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汉字与中国文化 |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
学 分 |
2 |
学 时 |
32 |
开课专业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授课对象 |
文A2051/52 |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文化蕴涵以及汉字的文化应用等内容。本课程和语言学有关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学完这门课程,对深入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汉字、《现代汉语》中的现代汉字、《语言学概论》中的文字学理论等帮助很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汉字与文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文字素养,丰富传统文化底蕴。学生学习每个古文字的文化分析、每一种汉字文化运用技能的过程,都是提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后,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去传播和运用我们的文化。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管秋毫一宇宙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第2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字、文化的等概念
2.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关系(重点)
3.记识采、鹿、化、监、执等古文字字形(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采、鹿、化、监、执等字形分析,初步学会分析字形背后文化蕴涵的方法。(重点、难点)
2. 能够关注、分析身边的汉字文化应用的现象。
情感思政目标:
学生在初步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学习汉字字形分析、了解汉字背后文化的兴趣,进而爱上我们的文字及其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为我们拥有如此独特美丽的文字、如些优秀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导入新课(简单导入):
在了解我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之前。在这里我们先要确定一下关于汉字和文化这个概念,
1.概念深度理解:汉字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记录汉语的可直接表达观念的具有象征作用和审美(汉字书法)价值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汉字当然是记录汉语的,但是汉字跟其他文字不一样是,它可以直接表达观念。
(1)直接表达观念(板书)
关于这个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两个字形分析给大家介绍一下: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这个字形大家猜一下是什么字?(板书:采)
”采“这个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都有一只“手”在摘树上果实,直到最后的现代汉字,那只手变成“爫”(爪子头)。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现在知道为什么叫“爪子头”吗?
就是因为它是原来的手的变形。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大家再猜这幅图画这个是什么字?:鹿
这图明显是一只奔跑的小鹿,而左边的字形甲骨文其实就是一只鹿的简笔画,然后金文就变得没那么像了,小篆变得更不像了,但轮廓还在,到了现代汉字鹿已经没有原来小鹿的样子,但它的表达的意思是不变的。
总结:
甲骨文从“采”到“鹿”,我们通过字形就可以猜出字的意思,说汉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也就说在一些古文字,特别是甲骨文、金文当中,很多汉字的意思可以直接通过字形来分析。
(2)具有审美价值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下面,大家猜是什么字?:寿
对,非常飘逸,这就是我们汉字书法特有的美。
总结:
汉字的审美价值就是指我们的汉字书法艺术。
2.文化(概念分析):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大家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古文,有没有提到“文化”这个术语? 没有
在中国古代,其实没有文化这个词。我们有“文”这个词,它有花纹、文字的意思,我们上一节已经提到了,我现在来看一个化“字
(1)”化“字本意
关于“化”字,是一个”人“字像变魔术一样稍微变了一下位置,就是它的本意“变化”的意思,而右边的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个字的字形轮廓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是它的本义的体现。
《说文·匕部》: “匕,变也‘从到(倒)人’义;又曰“化、教行也,从匕从人, 匕亦声,’按,“匕”是“化”的初文,变化是本义,教化是引申义。
古代也有“文”和“化”放在一起的情况,但其实是两个词。刘向《说苑·指武》说: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文化”是用文德进行教化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今天关于文化的概念。
(2)概念深度理解:文化
我们今日所用“文化”概念,据研究是日本明治时代学者在译介西方有关词汇时,用导源于中国的“文化”来翻译源出于拉丁文cultura的英文culture,然后又由留日学生引渡回中国的。
culture,本义是耕种和作物培育。十八世纪法国伏尔泰用以指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的化育,从人类的物质生产领域逐渐引伸到精神领域。这就是狭义上的文化。而广义上的文化则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衣食住行都在内。
我们以后在这门课中提到的文化都是从广义上的文化讲的。(强调)
2.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过渡:
在了解了汉字和文化的概念以后,我们就来看一下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汉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引导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先看下面的字。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大家猜这个字可能跟什么有关?
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人跪在地上,手被套住的样子,右边的甲骨文字形,就是这幅的抽象化、线条化。这便是“执”字,它的本义是捉拿犯人的意思,甲骨文字形象地体现了它的意思。
到了小缘,左边的符号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幸”字,右边的那个人变得不像了。到了现代汉字呢,“执”变成一个提手旁加一个丸字,字形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表达的意思。“执”字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①最早的时候甲骨文造字的时候,人们试图用类似图画的符号体现文字的意思;
②发展到小篆,是秦朝对汉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成系统的改革的样子,是政治和文化统一的需要。这时,文字已经完全跟语言对应起来,字形跟字义的关系不再那么重要;
③而我们今天用的汉字简化字,是为了普及教育而进行的汉字改革简单。
总结:
从一个“执”字可以看出,我们汉字的从产生,到每一次改革和发展,都是由我们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所引起的,所以说”汉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在它的引导下产生、发展和演变。“
(2)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
关于“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这句话很好理解。
我们民族的思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科学技术等等,都是由我们汉字记录的,记录在在论语、诗经、孙子兵法、庄子,史记等这些典籍当中。
(3)汉字的字形结构本身孕含着中国文化的大量信息,汉字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
”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我们用两个字来说明。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这个字,大家猜一下,这个人在干什么?
这个是监视的”监“字,大家看到一个人,跪在一个脸盆上边在准备照一下衣冠是不是整齐,这就是我们古人“以水为鉴”日常生活的写照。甲骨文字形就一个人跪在一个器皿前面照镜子的形象,到金文这个字还类似的轮廓,到了小篆虽然不太像了,但下面那个皿字还在,从“监”的甲骨文字形我们可以看出,“监”字产生的时代,人们还经常用水盆来作为镜子来端正衣冠。
问:大家看到下面这幅图会想到什么?
答:结婚
所以,在我们文化里,大家一看到上面的这个双喜就知道它的代表什么。哪一天我们在小区里看到谁家门边贴了这样的字或在路上看到谁家的车上贴了这个字,就知道一定是有人家在结婚办喜事,这就是双喜这个字的文化意蕴。
总结:
从“监”到“双喜”这些汉字字形、字义背后的文化意蕴常常是不言而喻的。
(4)“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创建和塑造”
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几个例子来理解。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牵来一匹马,却来一头驴”大家猜一下是什么字?
“驴”字没有马,那自然就是户字了。这是利用汉字字拆解形成的字谜。是利用汉字字形结构形成的一字文化游戏。
大家再一起读一下这幅对联:
齐读:“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
这是利用汉字一字一音的平面二维结构形成的对称结构的文化形式。世界的文字写出来只有汉字是对称的,这也是独一无二的特点。
大家再数一下这幅图的字数有多少?14
对,只有14个字,这是一首回文诗,却可以读成一首绝句: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这是利用汉语词语搭配自由的特点形成的,在我们汉语中“上海、上车”可以,“海上、车上”也可以,所以14个字回环往复搭配组合就可以形成28字的绝句,形成回文诗这种妙趣横生的诗歌形式。
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再看下面两张图片,猜一个它们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两块石碑,一张来自杭州西湖边上,另一张来自泰山上。用的是两个同样的繁体字,“風月”去了周围的笔画变成了“虫二”,表达的是同一个成语“风月无边”即风光无限的意思。把“风月无边”用拆字的形式呈现来了,格外增加了它的意趣。(所以,大家以后到人文景点旅游的时候,一定要留心注意路上的文字,说不定就会遇上一些有意思的汉字文化信息呢。
总结:
从字谜、对联、回文诗到拆字成语都是以汉字为本体形成的文化现象,都离不开汉字平面的、二维的、表意的文字特性,所以说“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创建和塑造。”
最后提问式小结本节:
1. 你能比较一下汉字跟你们学的的不同吗?什么是文字?汉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你认为汉字与其他文字(比如英文字字母)相比有什么不同的 ?
2. 学了本节,你是怎样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的? 你还能举出汉字与文化还有哪些关系吗?
作业:
1.完成学习通古文字识别的内容,并书写拍照上传。(用来巩固所学的古文字)
2查一下自己名字的古文字写法,分析其中的文化意蕴,并用古文字字体为自己设计一个签名图或表情包,拍照提交到学习通。(用来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教学效果:
本小节的内容是这门课的总起,所以上好本课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唤醒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激情,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为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而努力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文化图片展示,提问(猜字、猜谜语、猜诗句等)的,充分调动起学生参入的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达到了思政的目的:让学生坚信,汉字是有文化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应当为拥有这种文化感到自豪。
教学反思:
以后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动脑在分析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然后创造性地运用到日后的教学工作中。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
思政特色:
本课程跟传统文化紧密相联,所以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热爱我们的文化,弘扬传播我们的文化,思政”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每一堂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
教学亮点:
1.多媒体辅助助下的图片展示,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节省了时间,提交了效率。
2.思考问题在全程教学中都有设计,通过提问式的互动,引领学生思考、总结,提前他们上课的专注度。
可以共享的做法:
1.线上作业,可以节省学生提交和老师批改的时间。
2.创新性、生活化、应用性的作业,可以避免学生百度抄答案的惰性,增加他们创作的兴趣。
3.贯穿全程的启发式互动式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