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简介 | 党团建设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精品课程 | 科学研究 | 师资力量 | 学生管理 | 华文教育 | 校友风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课程思政案例库>>正文
中国古代文论 ——“思与境偕”教案
2024-03-26 16:28  


 

 

一、教学重点

1、“意境” 的概念

2、“意境” 的分类

二、教学难点

1、阐释“诗有三境”

2、理解“思与境偕”

三、教学方式

1、理论讲授、图文并茂

2、问答互动、引导分析

四、教学目标及学习要求

      1、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应该具备运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行阅读鉴赏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教学内容

 

(一)“意境” 的概念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尤其是在中国新时期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中,取代了“典型”说而成为核心的审美范畴。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二)“意境” 的分类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对于"意境"有较为深刻的揭示,他认为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六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6)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三)“诗有三境”

    作为文艺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一书中提出: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分别举例阐释“三境”)

(四)“思与境偕”

思生于心而张于意。“偕”包含有和谐、真朴、自然、相得益彰之意。

先了然物象,成竹于胸,然后用思,得其形似;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化情于象,驰思得情;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混然天成。“意境”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原理“物境”更多的是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时包含着诗人的创造,具有颇为鲜明的内在视像;客观环境即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情境”更多的是将诗人的情感伸张渗透于诗歌境界之中,使读者受到情感上的强烈感染;主观意识即思想情感,量变引起质变。

马克思主义原理“意境”则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之上道出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从而使读者得到深刻的启迪和领悟;化实为虚即矛盾的两个方面可相互转化;主客观合一,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4:世界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应遵循宇宙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诗之三境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诗有三境”        2、论述“思与境偕”的涵义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