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简介 | 党团建设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精品课程 | 科学研究 | 师资力量 | 学生管理 | 华文教育 | 校友风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课程思政案例库>>正文
《网络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4-03-27 15:30  


 

开课学院: 文学院                                     制作人:鲍鲳

课程名称

网络新闻编辑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开课年级

网络与新媒体大二

课程性质

专业课

课程总学时

32

 

一、课程简介

《网络与新闻编辑》课程主要讲授数字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以更为民众接受的方式传播新时代的故事,唤起或呼应人们对实现中国梦的期待;其次,全面了解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植根于数字媒体的特性,而相同在于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再次,掌握数字时代网络新闻编辑的技能,发挥不同新媒体渠道特性,以丰富符号(文字、声音、色彩、图片、视像等)更准确地传递新闻。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编辑网络新闻正文,讲好中国故事

 2.对应章节4章 网络新闻正文编辑第1、2节

3.课程讲次4课次

三、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如何辨别并改正事实性差错、政治性差错、偏见、文字性差错、行文格式差错等。

2.了解应删除哪些信息,包括删除新闻价值小的部分、删除冗长内容、删除多余部分、删除错误的部分。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分析法和核对法质疑和核查事实性差错,把握政治、伦理、道德规范,提升文化、生活、文字素养。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网络时代新闻阅读习惯的不同,感受新闻传递的事实的复杂与丰富,培养学生以更准确更有意义的形式讲述中国的故事。

四、案例主要内容

(一)以一则时下热点网络新闻(包含一定的错误)导入,明确受众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和编辑对文稿的权利。

明确以下内容:

1. 受众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常见为浅尝辄止和深度阅读两种,网络新闻编辑的任务是引导受众从浅尝辄止过度到深度阅读;

2. 网络新闻编辑的权限。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25日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只能登载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对时政类新闻的可施作行为较小,而对非时政类新闻的可施作行为较大。

3.编辑网络新闻的终极意义。编辑好网络新闻,不只是由之获得更多的点击和关注,提升商业价值,更是以此更好地再现中华大地,甚至全球发生的各类事实,从内外两个层面传递着中国的形象。

(二)分析导入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分析还存在哪些常见问题,同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明确以下内容:

1.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个别问题,而非全部。网络新闻编辑的素养不是发现具体某一则新闻的错误,而是建有常见问题数据库。

2. 常见问题又有各类表现,比如错误,又可分为事实性差错、政治性差错、偏见、文字性差错、行文格式差错等。总的而言,这些问题是都需要纠改的,但也存在轻重的差别,比如上述各类错误,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就比文字性差错、行文格式差错的性质更为严重。因为网站登出的新闻,既代表了网站的形象,还代表了中国形象,前者更为严重地歪曲了中国形象;后者也没有准确地传递信息,但更多是有损网站的形象。

3.不同问题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厘清原因,更有助于记者而非编辑,但是从团队协作而言,帮助了记者,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保证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或全球的故事。

(三)根据问题表现,修改或删除正文部分内容。

明确以下内容:

1.网络新闻正文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内容的,又有形式的。内容又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伦理、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编辑不只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判别能力,还需要有全面提高、夯实知识结构体系和经验结构体系。

2.加速时代,网络新闻编辑经常面临新闻秒发与新闻核实的矛盾,如何兼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从网络媒介的运作机制和网站的利益而言,在两者难以兼得时,会偏向于时效性而轻视准确性,这是当下网络新闻实践中常见的情形。但从新闻传递着中国形象而言,更要重视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尤其是定位为“从这里读懂中国”类的网站,可以牺牲一点时效性,以高准确性,另辟蹊径地编辑、呈现新闻事实。

    3.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正文编辑。以核查法和分析法为基础,结合咨询和讨论,改事实性差错、改政治性差错、改偏见、该容易引起纠纷的内容、改错别字、改行文格式,删除新闻价值小的部分、删除冗长内容、删除多余部分、删除错误部分。

五、案例教学设计

本课程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课前,学生结合平时新闻阅读,自我分析新闻阅读习惯和体验,并收集一定的热点新闻。课中,以热点新闻导入,学生结合课前准备,领悟需要明确的内容,分析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纠改。课后,回到日常的新闻阅读,角色替换式思考如何编辑存在问题的新闻。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辨别和改正网络新闻中常见的5种错误:事实性差错、政治性差错、偏见按、文字性差错、行文格式差错;

2.辨别和删除网络新闻中价值小、冗长、多余和错误的部分

难点:

1.以核查法和分析法,结合咨询和讨论发现网络新闻正文存在的问题;

2.在加速的网络时代,如何结合网站定位处理新闻秒发与新闻核实的矛盾。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目标和原则,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案例导入:以一则时下热点网络新闻(包含一定的错误)导入,学生结合既往网络新闻阅读习惯和体验,分析讨论该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明确网络新闻编辑可施为的空间,以及引导受众从浅尝辄止过度到深度阅读的目标。

2.引导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应提高和夯实的素养。以学生思考、分析,老师补充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法和核查法,咨询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明确网络新闻编辑需全面提高、夯实知识结构体系和经验结构体系。

3.网络新闻中常见的差错、差错产生的原因、改正错误的方法。

1)事实性差错,主要表现在几个基本新闻要素方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怎么样。事实性差错出现的原因更多为记者的粗心或业务水平欠缺。编辑对存有疑惑的新闻事实,以核查法、分析法,结合咨询和讨论,改正事实性差错。

2)政治性差错。新闻中体现的观点不能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在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报道中,领导人的职务和排序不能弄错。不能发布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新闻稿件。在涉及港澳台的报道上,应注意纠正各种不正确的提法。涉及西藏问题时,应注意纠正那些不符合国家政策的观点、提法。涉及少数民族时,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涉及宗教问题时,应审慎地分析、对待。熟悉并常备《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并及时关注该规则的更新修订。

3)偏见。主要有政治偏见、民族偏见、国别偏见、地域偏见、性别偏见、宗教偏见、年龄偏见、外表偏见、经济偏见、生活方式偏见、教育偏见、职业偏见等。编辑最难认识的是自己的偏见,多与不同的人接触和相互了解,帮助我们发现不同的观点,认识到自己的偏见。

4)容易引起纠纷的内容。主要涉及消费纠纷报道、犯罪和案件报道、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等。尊重纠纷双方的利益,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报道;在法院判决前,相关嫌疑人应称“犯罪嫌疑人”,不能代替法院判案。注重 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

5)错别字和行文格式错误。细心发现并及时改正新闻中的错别字。注意修改行文格式,保持网站新闻发布形式上的统一和美观。

4.网络新闻编辑中的压缩删除

1)删除新闻价值小的部分。一则新闻的价值,是这则新闻存在的理由。删除无效信息,能为用户节约时间和精力,为用户信息寻求利益最大化创造客观条件。

2)删除冗长内容。冗长主要表现为该略却详,即该提炼概括的地方用了简要叙述,该简要叙述却写出了曲折的故事情节,该跳过的情节却记流水账式交代,该情节梗概时却对人、物、景细致描述。了解冗长成因,对症下药删除。

3)删除多余部分。多余表现为过多举例、解释,画蛇添足地议论、抒情,还有同义反复的字词,可有可无的赘余之词,乏力的形容词和副词,等等。编辑仔细辨别,删除多余信息。

4)删除错误的部分。错误主要表现为事实错误、观点错误、解释错误、分析错误等,常与事实性差错混同。编辑仔细辨别,予以删除,同时可借鉴传统媒体“错误专栏”的形式,保证用户及时接收到准确事实。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具体方式如下:

1.案例教学法。结合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通过幻灯片展示、播放有关新闻案例,结合课程思政目标,一是掌握课程要求的网络新闻正文编辑的改错和删除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对案例分析、讨论和改写,升起编辑优秀新闻作品、传递准确的丰厚的中国形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2.讨论法。本节课以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每班50人左右,分成10个左右的小组,每次课确保至少有4组同学代表发言。先请一组代表指出案例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案例优秀的地方、为什么优秀等,然后以自愿结合任务形式,由另一组进行补充或反驳。老师把握讨论的节奏和程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增添知识和提升编辑好新闻的信心和能力。

3.启发式教学。主要为根据情势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同学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由老师补充学生遗漏或欠缺的地方。比如讲到事实性差错,就追问如何差错为什么会发生,编辑不采写新闻,为什么要追问差错产生的原因。通过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的新闻协作意识,提升编辑好网络新闻,传递好中国形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考核

本节课不做单独的教学考核,而是融入整门课程的考核中。考核最终呈现为课程成绩,课程成绩由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本课程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细则及对应的教学目标见表1-1所示。

1-1 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环节、分值、细则和对应的教学目标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教学目标

课堂表现

15%

要求按时上课,认真听课,积极互动,积极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15

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学习表现的兴趣浓郁程度,对各章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讨论时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计算全部课堂表现的平均成绩再按15%计入综合成绩。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作业成绩

15%

课后作业

15

主要考核学生对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全部作业的平均成绩再按15%计入综合成绩。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期末成绩

70%

期末综合测试

70

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全部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卷面成绩再按70%计入综合成绩。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综合成绩

课堂表现

+作业+期末综合测试

100

课堂表现(15%+作业成绩(15%+期末成绩(70%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本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见表1-2所示

 

1-2 教学目标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

教学目标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教学目标1

期末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2

期末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3

期末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

备注:教学目标1 主要评价学生对新时代新闻价值的判断、对网络新闻编辑原则、方针、策略的理解,注重与现实新闻热点结合进行讲解,相对而言偏重于从课堂的交流互动中评价学生。

教学目标2 主要评价学生对媒介发展的历程、各阶段媒介的逻辑与运作机制的了解与掌握,了解和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泉与导向,这些都属于基础性的知识,可以从平时作业习题、卷面题目反映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故该两项评价权重相对大些。

教学目标3 主要评价学生编辑网络新闻的能力,包括新闻价值判断、正文、标题、摘要,以及各种呈现样式和各平台特点的熟练程度,这些可以在各种考核中表现出来,因此,平时作业习题,卷面题目,课堂表现评价权重大致均衡。

六、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座谈和考试成绩等方式,形成有关本次思政课程的教学反思。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讨论,大多数同学能掌握网络新闻正文改错和删除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日常新闻阅读中形成更好的新闻判断力和编辑能力,进一步夯实大一所学的“新闻学概论”的知识,并为后续“新闻采访与写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等课程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编辑好新闻的自信和责任感。大部分同学在前述基础上,有一定的编辑好网络新闻的自信。同时认为,未来成为一名网络新闻编辑,要能对得起拿的薪酬,对得起网站的交付的任务,这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三)网络新闻协作意识。一半左右的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网络新闻编辑虽然不参与具体的采访写作,但也属于网络新闻生态的一部分,生态里的其他环节都运作良好,网络新闻编辑才会越做越好。天才为什么成群结队而来,是因为一群聪明的人协作、激发,才形成一个时代的高光。但也有小半部分同学没意识到这一点,认为网络新闻编辑更多要求的是提升自我、夯实自我。

(四)传递中国形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大部分同学认识到网络新闻的传播不只是事实的传递,还与网站、中国的形象息息相关。编辑好新闻是一项使命,也是一种荣誉。但也有小部分同学认识到新闻不只是事实传递,还肩负着价值观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理想的追求,但没有由此上升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形象的高度。

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反馈,未来教学中既要保持通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做法,同时加进更多的案例教学和讨论,让学生更自然地提升思政水平。还要和相关课程老师协作、探讨,解决在此次课程中反映出的不足。毕竟,有些问题不是一门课程或一次课程就可以解决的。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文学院